“不存在的”可穿戴设备
文库划重点:大多数时候,可穿戴设备是人体的补充,但义体改造越来越普及,很多人身上义体的部分反而超过了原本的人体。《攻壳机动队》的主角素子全身都被替换成了义体,对她来说,身体已经成为一艘“赛博忒修斯之船”,似乎灵魂才是她这一身人造设备的挂件。
还记得你那个有钱的小学同学吗?那个每次一走进教室就被其他人团团包围的同学。等你挤进人群一看,发现他不是腰里别着《精灵宝可梦》里的精灵球,就是手腕上戴着《游戏王》里的决斗盘,或者《名侦探柯南》里的麻醉手表。我曾经怀着嫉妒的心情欣赏这些产品, 像咕噜渴望得到魔戒一样, 也渴望得到一件。但当我给妈妈介绍这些产品,央求她选择其中最便宜的给我买一件的时候, 她紧皱的眉头间流露出困惑。“为什么?” 她问我,“这有什么用?”随着阅历增长,我对这些装备的渴望已经越来越弱,但我妈妈的问题仍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散:为什么?这有什么用?为什么幻想类的影视作品会虚构出这么多可穿戴设备?除了让我有钱的小学同学在我们面前炫耀,让影视公司赚得盆满钵满,这些电影里虚构的设备到底有什么用?
凡人变超人——蝙蝠斗篷
这些虚构的可穿戴设备最明显的作用自然是给予角色本身本来没有的能力。我们喜欢超能力者的故事,但同时又希望故事的主角是个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可穿戴设备是个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 哈利· 波特" 系列小说里的隐身衣,《哆啦A 梦》里的竹蜻蜓,这些装备让一个原本普通的孩子变得能力强大,让看这些作品的孩子觉得自己离故事的主角只差一件道具。
很难找到比蝙蝠侠更合适的可穿戴技术的代言人了。他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一个普通人(虽然他有几十亿美元的存款)仅仅靠多功能腰带、蝙蝠装和热感应目镜也能成为超级英雄。
这位黑暗骑士最具标志性的装备非蝙蝠斗篷莫属。在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版本里,斗篷用记忆布料制成。当布鲁斯·韦恩用带电的手套接触斗篷时,斗篷就会变硬,成为一个蝙蝠翅膀形状的滑翔翼。穿上这件斗篷,再配上一把磁力抓钩枪,一个人就是一支“空中马戏团”。行侠仗义之后,斗篷还可以折叠成背包,这完美地解决了斗篷被摩托车后轮溅得满是泥点子的问题。谁能拒绝这样一件斗篷呢?
不过,我可不想生活在一个人人都有便服斗篷的世界,光是想到要学习一套三维交通规则就让人头疼。如果只有我一个人有蝙蝠斗篷,我很乐意天天穿着它出门飞一圈;但如果大家都有了这种东西,我宁愿待在家里看打击违规飞行的交警直播。
投射世界——废土智能手表
可穿戴设备是虚拟世界的一部分。要建构一个可信的虚拟世界需要提供足够多的细节,可穿戴设备正好可以丰富虚拟世界。《捉鬼敢死队》里,队员背着可以喷射粒子流的质子背包,头戴能看到鬼魂的 ECTO 目镜,手拿精神动力测量仪——光凭这些名字荒唐、外观像老旧录像机的设备,你就好像到了那个鬼魂四处游荡的喜剧世界。
有的时候,单凭一件可穿戴设备就能反映出整个世界的风格。
游戏《辐射》的背景设定在被核战摧毁后的美国,一个技术和文化都停留在20世纪50年代的核冬天。在这个复古未来主义和黑色幽默结合的世界里,最重要的道具就是“哔哔小子”(Pip-Boy)—— 一台橄榄球大小的手臂式废土智能手表。
哔哔小子全名叫“男孩的个人信息处理器”,包含收音机、手电筒、记事本、地图等功能,当然还有你在废土中最需要的功能——盖革- 米勒计数器。在点错科技树的《辐射》世界里,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始终没有普及,关于核能的技术却非常领先。因为没有集成电路技术,哔哔小子的体积非常大。给哔哔小子提供动力的是“裂变电池”——本质上是一个可以放在口袋里的核反应堆。所以,哔哔小子是一款名副其实的核动力智能手表。原始的绿色屏幕和笨重的拨盘、旋钮让哔哔小子看起来像是一台戴在手腕上的老式电视机,但这种混乱、过时、极不方便正是它的迷人之处,它是《辐射》系列的一个缩影。
我绝对不想活在一个不得不使用哔哔小子的世界中,但也许我不应该忽视这种可能性。毕竟就像废土上的人们说的那样:战争从未改变。
未来启示录——特制手套、连体服、外骨骼
虽然没有多少人真的想拥有一块废土智能手表,但有些可穿戴设备确实在现实世界里大受欢迎。例如《回到未来》里自动系鞋带的耐克鞋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以后,耐克真的推出了限量的电影同款Nike Air Mag,一双就价值一万多美元。影视作品里的可穿戴设备有时真实反映了人们的期望,也预告了科技发展的方向。
电影《少数派报告》中,最让人难忘的一个场景就是由汤姆·克鲁斯饰演的约翰·安德顿做出手势,与墙壁大小的电脑屏幕进行交互。他需要戴着特制的手套才能做到这一点。现在,Xbox、Kinect 和一些手机已经能做到不需要任何附加设备的手势控制——但一副智能手套可以提高交互的流畅程度,更何况,戴上一副发着蓝光的手套比画手势岂不更酷?
《电子世界争霸战》的上映将紧身连体服带入了大众的视野。角色在计算机世界中所穿的发光连体服是这部电影最具标志性的元素之一。这些连体服遍布着不同颜色的发光电路线,让人的身体像霓虹灯一样闪烁,极具未来主义美学,非常有开创性。
在电影里,这些连体服除了发出很酷的光,似乎没什么特别的功能,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确实在研发类似的衣服。连体服很可能被应用在更沉浸的虚拟现实设备上,成为开启生物识别、数据收集、动作捕捉和感官增强全新时代的关键。
电影《异形》里有一种巨大的动力装载机,这是一种机械化外骨骼,用于将重型货物装载到诺斯特罗莫号飞船上。机器有两个大型机械臂,可以模仿操作员手臂的运动,提供搬运重型货物所需的力量和精度。在影片的高潮部分,它被艾伦·雷普利用来对抗外星生物。
外骨骼是科幻电影的常客,从《钢铁侠》里的战甲,到《环太平洋》里的巨大机甲,都可以被视为外骨骼。这是可穿戴设备发展的另一个有趣的方向,在体力而非脑力上放大人的能力。简单的负重外骨骼已经被应用在单兵装备中,用来减轻士兵的背包负担,但像电影里那样有动力和智能设备的外骨骼仍然值得期待。
思想实验——《黑镜》《攻壳机动队》系列产品
有一类科幻想象并不依赖非常高端的科技,人类完全有能力在现实世界里实现。它们没有成真是因为人们不愿意活在这样的世界里。我称这种世界为“低技术反乌托邦”。《一九八四》里那个每个屋子里都装着电幕的世界就是个低技术反乌托邦。
《黑镜》第一季的《你的全部历史》一集中就介绍了一种能构建低技术反乌托邦的可穿戴设备。这是一种名为“米粒”的装置,这种小型植入式设备允许用户记录他们看到和听到的一切。一旦植入耳后,“米粒”就会实时捕获用户的所有经历,为他们创建记忆的数字记录。这些记录可以随时通过用户的眼睛或在屏幕上回放。这种科技一开始看起来还挺美好,能帮人回忆起许多细节。但后来人们开始互相分享记忆,他们发现自己像是陷入了一所24小时被监视的数字监狱,最终主角不得不挖出了自己体内的“米粒”。
在电视剧里,这种设备是被植入体内的,看起来离现在的科技水平很遥远。但本质上,这只是一个录音录像设备,就像一个挂在人身上的行车记录仪。相信很多人不想生活在一个人人自带摄像头防身的世界,但这不能阻止一众科技公司不断尝试。最近的AI 热潮中,有许多类似的产品发布。它们会24小时录制你和其他人的对话,并把录音转成文字,由AI 提供总结,可以用于搜索调阅。
《黑镜》里这个故事的意义,就是以思想实验的形式给迎接新科技的人们一些警示,便利的科技可能不会给人带来好处,反而会伤害人。
关于技术与人体结合的思想实验,最重要的作品一定是《攻壳机动队》。在《攻壳机动队》的世界里,人与技术的界限变得非常模糊,“穿戴”一词已经不足以描述技术与人的关系,各种电子设备早已成为人体的一部分。人的手臂可以换成机械臂,眼睛可以换成电子眼,甚至大脑也可以被改造成能够连接网络的电子脑。
大多数时候,可穿戴设备是人体的补充,但义体改造越来越普及,很多人身上义体的部分反而超过了原本的人体。《攻壳机动队》的主角素子全身都被替换成了义体,对她来说,身体已经成为一艘“赛博忒修斯之船”,似乎灵魂才是她这一身人造设备的挂件。
义体的大量出现把一系列沉重的问题扔到我们面前:人是可以用技术复制的吗?一个全身都是义体的人,到底还是不是一个人?如果全身都换成义体的人类有灵魂,机械为什么没有?很快你就会发现,自己陷入了心物二元论或者《仿真与拟象》的哲学兔子洞。你不能指望靠一个动画系列回答这些大问题,但光是提出问题就已经足够有价值了。
(文章插图未收录)
收录于哈希力量,手机站省略本文固定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