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自动驾驶正在驶向“封闭”
文库划重点:就像经济学者李子旸所言:“自动驾驶要想成功,必然成为类似轨道交通那样的封闭系统,也就是通过提高道路交通的组织化程度来解决问题。目前道路不改变,只是在汽车上有一些小打小闹的‘人工智能’,是不可能真正自动起来的”。
技术落地的荆棘路途,必须遵循某种客观规律,它不以任何利益攸关者的众口铄金为转移。
比如自动驾驶行业,大概5年前,从业者普遍预言,2020年有望成为自动驾驶的爆发拐点,但直至今天,大多数人离自动驾驶还很远。
不久前,李彦宏再次预言,自动驾驶5年后全面商用,拥堵大大缓解,不再需要限购限行。
对此我表示悲观,任何想让现有社会网络脱胎换骨的新技术,都涉及一系列技术之外的未知因素,没凑齐就是没凑齐,甚至也许根本就凑不齐。
但我们该对自动驾驶彻底悲观吗?当然不是,只是在一部分人眼中,至少在短时间内,自动驾驶若想真正规模落地,需要某种固定的边界条件。
核心关键词是:封闭。
怎么讲?
“五月花号”
得先从海上讲。
几个月前,科技媒体Venture Beat报道,IBM和英国一家非营利组织正计划开发一款自动驾驶船,与1620年那艘改变历史的船一样,它也叫“五月花号”。
从商业角度,海洋自动驾驶有巨大利益可图。就在此时此刻,海面上有超过9万艘货船在航行,海运中与船员有关的费用占总成本约三成,自动驾驶可以大幅减掉这些成本,还能优化内部空间,进一步降低成本,且能像自动驾驶车企经常布道的那样“降低事故发生率”。
更重要的是,从技术角度,相较于城市交通的复杂环境——以及由此带来的算法麻烦,大海几乎是一片广袤的封闭空间,对AI的要求相对“不严”,能让算力负载骤降,某种意义上,海洋自动驾驶更接近飞机的自动巡航。
这件事虽然发生在海面,却似乎印证了一种在陆地上的观点: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自动驾驶汽车唯有行驶在“封闭空间”。
换句话说,自动驾驶的主体不是“车”,而是“封闭系统”。就像经济学者李子旸所言:“自动驾驶要想成功,必然成为类似轨道交通那样的封闭系统,也就是通过提高道路交通的组织化程度来解决问题。目前道路不改变,只是在汽车上有一些小打小闹的‘人工智能’,是不可能真正自动起来的”。
道理其实不难理解。
让单台车做到完全自动驾驶并不难,但自动驾驶(至少是科技大佬渲染的那种自动驾驶)的本质,是要大规模解决交通组织和系统问题,这个系统现阶段只能是封闭的。
因为现在所谓的人工智能,本质上是用统计方法增加预测的准确度,是基于对过去经验的总结,但真实的交通系统中,随机分布着各种意外。
科学作家万维钢就曾在文章中写道:“你开车的时候并不是简单地把着方向盘控制着油门和刹车,你非常有智能。你要看交通信号,你要看各种路边的标志物,你要判断路上有什么东西。如果前面路上有一只小鸭子在慢慢走,你得踩刹车;但是如果是一只鸟,你可以想象车开过去它就会飞走,你就不用减速。如果路上有个塑料袋,你可以直接碾压过去;但如果那是个石头,你就必须绕着走。你对路面状况有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和你的生活阅历、和你平时积累的经验有关。最起码你得知道塑料袋是什么,石头是什么——而汽车并不知道。”
“AI版有轨电车”
归根结底,机器无法预测完全不在它经验范围内的意外。
因此在一部分人眼中,自动驾驶若想行驶在“开放的道路”,就得匹配“开放的AI”,即某种程度上的“通用型AI”。但迄今为止,AI被锁死在固定的知识围拢,稍稍横跨领域,就瞬间表现得像个婴儿。
DeepMind创始人哈萨比斯就曾表示,深度学习只是解决通用AI的一个组成部分:“大脑是个综合系统,但大脑的不同部分负责不同的任务。海马体负责情景记忆,前额叶皮质负责控制,等等。你可以把目前的深度学习看作是相当于大脑中的感觉皮层的一样东西:视觉皮质或者听觉皮质。但是,真正的智能远不止于此。你必须把它重新组合成更高层次的思维和符号推理。”
这条路任重道远,在悲观者眼中,它也许会让自动驾驶望尘莫及。
当然,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你或许会说这些困难“未来”终会被克服。
或许吧,但不可否认的是,自动驾驶与城市的关系,需要循序渐进。
我愿意相信,未来5年,在固定线路公交,无人配送,园区微循环等简单的封闭场景,自动驾驶会成熟落地。
但若想进一步发展,通过道路改造,把更广阔的驾驶场景变成一个封闭系统(这样才能让AI算力与现实问题相配,做到真正的“车路协同”),就不那么容易了,而且主导者肯定是政府,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与其说自动驾驶是个技术问题,不如说是城市治理问题。
既然是治理问题,那下个问题随之而来,如果自动驾驶严重仰仗基础设施,双方的关系就很可能不是“彼此促进”,而是“彼此等待”,因为这背后涉及巨大的成本问题——毕竟,不是所有人都笃信自动驾驶“必须”是需要普及的技术。
所以自动驾驶未来将驶向何方?也是“AI版有轨电车”,也许是其他超出现在人们想象的系统。
但它总会以某种亲密程度与现有交通体系融合。因为只要新技术破茧而出,往往就没有了回头路。这个世界上但凡有能力的国家和企业,早已全部聚齐在自动驾驶的漫长赛道。
就以中国为例,无论未来自动驾驶驶向何方,中国自动驾驶的创新能力都在逐步提高。天眼查专业版专利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共有超过1.2万件与“自动驾驶”或“无人驾驶”相关的专利,其中于2019年新申请的专利就超过3千余件。
嗯,技术在进步,放置在今天的视角,这或许意味着,自动驾驶正在加速走向“封闭”,它也许不像从业者布道的那般美好,但同样不乏意义,就像某位学者所言:“即使新的科技发明带来的49%是问题,但它同时也带来了51%的好处,差别就在于这2%,2%很少,但人类需要这2%,通过一年年积累产生强大影响力。所以,即便新发明带来的好处只比问题多一点,这一点就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对此,我们只能选择相信。
收录于哈希力量,手机站省略本文固定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