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祎:大模型的10个趋势 | 风马牛演讲
文库划重点:英文叫Agent框架。就是大家突然发现,没有Agent框架,大语言模型几乎不能投入实用,所以今年无论在做to C的业务,在做企业级的应用,大模型一定要结合智能体框架,才能真正让大模型长出手脚,让大模型真正跟你的业务系统,跟整个互联网充分打通。
1月5日晚,「挺住才有出路——2023年风马牛年终秀」如约而至。今年的主题是「挺住才有出路」。
今天的主题是「挺住才有出路」,我觉得其中一种「挺住」的方式是什么呢?就是要靠创新。
经济周期的不确定、人口红利等等,有很多说法,特别是最近这两年网上的跨年演讲,很多自媒体都在制造焦虑,也都在收割流量,弄得大家都很焦虑。其实做企业,那么焦虑也没有用,因为你焦虑好像也改变不了什么。
我觉得唯一能做的就是创新,我自己也很感慨。冯仑说他前段时间去了美国,我也去了趟美国,但我没有去见「走线」的人员,也不是「走线」去的,我是趁着APEC的东风去的。然后我在美国拜访了很多同行,还有很多投资人,也见了一些创业公司,然后我就非常感慨。
我问他们,怎么办?他们很认真地回答说,靠人工智能去创新。
美国的投资界把人工智能这次大模型,看成是1980年代的PC(个人电脑),1995年的互联网,所以他们觉得这是工业革命级别的一个机会。1995年的互联网是什么概念?Netscape浏览器刚刚被发明,Google是1998年才成立的。
他们觉得人工智能的机会很大,而且他们有一个观点,一旦美国在人工智能上形成自己的优势,那对其他国家,对全球竞争来说,就是降维打击。
如果不创新,总是在一个存量市场里试图去解决矛盾,可能有很多矛盾真的很难解决。只有通过这种工业革命级别的创新,创造出一个更大的增量的市场,那么可能很多矛盾就将迎刃而解。
《货币战争》里面说当年日本的GDP怎么接近了美国,美国怎么开始打压日本,最后签了一个广场协议,然后日本就垮掉了。好像网上都是这种传说,但是我觉得一个国家被一个协议打垮了,也稍微有点神奇。
从另外一个方面讲,日本为什么有「失去的30年」呢?从我搞技术的角度,以及跟美国投资界讨论的角度,当时日本明确地错过了电脑和互联网两大机遇。而美国的硅谷在电脑的业务发展中,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像是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升级。
其实我本来是做安全的,我本来应该讲安全,那为什么我现在讲人工智能讲得多呢?我特别希望在我们国家,无论是上层政府官员,中间到我们企业家,到很多小伙伴创业者,我就讲,人工智能绝对是我们这一代人今天碰到的最大的机遇。
很多人在说什么躺平,我觉得这种观点很狭隘,就跟硅谷有几年确实没有什么创新的时候,他们也感慨。前几年我问硅谷的朋友,聪明一点的都在做加密货币,都在币圈儿、链圈儿混着,但是突然人工智能的机会来了,所有的人马上都觉得如鱼得水。
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赶上了好时候,特别是我赶上了电脑、互联网的时代。对你们很多人来说,如果没有人工智能这个机会,你再想成为下一个马云,想成为下一个马化腾,想要成为下一个丁磊或者张一鸣,可能真的很难。但是老天有眼,很快就送来了人工智能这个机会。
工业革命意味着什么呢?就像人工智能对汽车工业的洗牌一样,5年前你可能不觉得特斯拉怎么样,但现在可能大家再买车,已经不考虑油车的问题了,这就是革命带来的机会。
我们现在生活在太平盛世,但是在IT行业,在数字化领域,我觉得实际上是「乱世」,每隔几年一个新的技术就起来了,一个新的标准就出来了,乱世才能出英雄,如果这个世界亘古不变,那确实对大家来说没有什么机会。
所以我今天的观点相对比较乐观一些,我觉得人工智能会带来洗牌的机会。如果今天你没有新技术的加持,没有新的革命理念,比如说你今天再做一个抖音,再做一个微博,再做一个什么搜索,你不可能跟巨头去竞争,确实没有机会。
但当人工智能来的时候,就像当年PC、互联网、手机互联网来的时候,很多东西都被重塑了一遍。这是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
我们说大家都要「挺住」,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创新。这句话要落到实处,我的观点就是,希望大家关注人工智能在2023年最大的突破,就是大语言模型实现了真正的人工智能,来到通用人工智能的拐点,而且在奔着强人工智能的方向,在飞快地一路狂奔,而且技术发展遥遥领先。
有记者问我去年的感受是什么,我说我「度日如年」。很多人就说,你没有那么悲伤吧,每天这么大压力?我说不是的,度日如年就是说自从2023年发布ChatGPT之后,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每一天都相当于之前每一年取得的经验。
你可以看看AIGC,也就是AI产生内容,看看文生图,看一看自然语言描述产生视频,去年年初是什么样子,去年年底是什么样子,你就会真正感觉到,这场工业革命不仅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工业革命,也可能是速度最快的一场工业革命。
所以我在美国聊了很多人,我就一个感觉,你再去见创业者,创业项目里没有AI的概念,就不会有人投你。我见到的投资人都说我要投,只会投跟AI有关的东西。
不要被一些网上的舆论所迷惑,因为有的人语不惊人死不休,谈反向的话题,天天在那争论说这个人工智能是假的,人工智障。我向你保证,我做了20年人工智障的产品,这次是真的人工智能。
还有很多人谈硅基生物的问题。一谈硅基生物,在座的各位都有发言权,因为我们都是看科幻小说,看美国好莱坞电影长大的,都看过《黑客帝国》《终结者2》,谈起硅基生物消灭人类,大家都津津乐道。所以很多人就说,人工智能这么危险,还是不要发展为好,不要像原子弹一样揭开了潘多拉宝盒。
其实很多美国人嘴上也这么说,但身体很诚实。比如说Google的首席科学家,叫「深度学习之父」,他发表了很多对人工智能的担忧,发完了之后他自己又离职出去创业,创办了一家人工智能公司。
埃隆·马斯克曾经要求美国政府严格管理人工智能的发展,意思是同行的研发进度太超前了,要让它延误一点。他今天又去发言了,说人工智能很危险,但他自己干的事情,是买了一万张卡(GPU),花了几个亿美金,然后挖了OpenAI十几个人,他以最快的速度训练了Twitter,现在叫X.com,他自己也做了一个大模型。
而且未来他的设想是,每辆特斯拉的汽车上都会有一个大模型,特斯拉汽车将来会由人工智能驱动。为什么我们说,新能源车是四个轮向的超级电脑,未来可能是四个轮向的超级大模型,那么多特斯拉车再连接往来,变成一个分布式的能源中心。所以在美国,我见到的人都很乐观。
在国内,我也在到处鼓吹大模型。我觉得大模型可能对我们国家,对我们的产业,对在座的各位来说,对创业者来说,可能都意味着不同的机会。
今天时间有限,我就想讲一讲大模型的10个趋势。其实原本我最痛恨总结趋势的人,有好多人站在上帝视角,希望给大家指明方向。但是我突然发现,大模型这个事发展太新了,大家都很糊涂,所以我说十大预言、十大趋势,到明年你们也没有人记得了,也不会有人跟我来算这个账,万一很不幸我把每个趋势都说反了,那证明我知道正确的答案,但我不想告诉你。
第一个,我不认为大模型是操作系统。全世界的手机操作系统就鸿蒙、iOS、安卓三款,我觉得大模型更像当年的PC一样,未来会无处不在,成为整个企业数字化、政府数字化的标配。
当年超级计算机的创造者说过一个断言,说计算机这东西,全世界就需要5台。结果现实无情地打了他们的脸。今天有多少台电脑?在座的诸位,家里至少摆着一台电脑,办公室一台笔记本,你们兜里还揣着一台电脑,因为你们的手机也是。
所以我认为大模型不会被垄断,不会说全中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都用一个公司的大模型。我认为大模型会无处不在。
第二个,是开源大模型爆发。最早的大模型是闭源的,闭源刚出来的时候,我们一看OpenAI做的东西,感觉这就是「曼哈顿计划」,美国人把原子弹造出来了。后来发现,人家一开源,科技就进步,所以要感谢开源。现在国内也有很多开源的模型,就是基于国际开源的模型。
所以开源大爆发之后,大模型就瞬间从原子弹变成白菜了。今年年初有人创业想搞原子弹,那到年尾,就发现自己做的是茶叶蛋的生意。
大概来说,大模型以后每人都用得起,因为已经烂大街了。未来的矛盾不再是大模型本身怎么样,而是谁能够利用大模型结合自己的业务和场景,能够把它训练出自己需要的功能。
第三个,有大必有小,阴阳是两个方面,一方面现在很多公司在思考,如何把模型进一步做大,从千亿的参数做到万亿的参数。但现在出来一个趋势:把模型做小,在十几亿、几十亿或者不超过100亿的模型上,效果也能差不多。
模型做小有两个前提,一个是模型做专业。模型什么都要会,那确实要很庞大,但如果这个模型就是帮我写点东西,或者帮我做点翻译,那我专业的模型可以做小,做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运行在更多的终端,这也符合我说的第一点:大模型会无处不在。
像高通去年推的CPU,还有苹果推的CPU,都已经意味着在手机、Pad、电脑上,这种小参数的大模型已经可以跑起来。所以我增加一条预言:今年大模型一定会上车。因为车上有了大模型之后,你车里那个对话助理才不会表现得像白痴一样,真正帮你解决很多问题。
第四个预言,我觉得大模型的企业级市场在2024年会起来。
大家对大模型隐约有一个感觉,最早的兴奋劲过完之后,你要问这玩意能干什么。虽然大家天天都在秀自己大模型的成绩,说你看我的会脑筋急转弯,我的会解小学奥数题,我的会写藏头诗,玩多了发现跟你的业务毫无关系。
所以2024年不再是比拼大模型的这些「奇技淫巧」,我觉得是真正在to B业务上,在中国,我觉得企业级市场会起来。大模型要走深度化、产业化、垂直化、深度定制的方向。
第五个稍微偏点技术,OpenAI最近也在弥补,就是刚有了一个大模型的时候,大家觉得聊天机器人确实人机界面很简单,你做久了就发现,聊天机器人不太解决问题,仅仅是陪你聊天,最多就是一个PUA能手。所以在2024年,一个新的概念叫「智能体架构」。
大家一定要关注智能体这个概念,英文叫Agent框架。就是大家突然发现,没有Agent框架,大语言模型几乎不能投入实用,所以今年无论在做to C的业务,在做企业级的应用,大模型一定要结合智能体框架,才能真正让大模型长出手脚,让大模型真正跟你的业务系统,跟整个互联网充分打通。
第六个,其实很多人都在问我说在消费者端,大模型到底有啥杀手型的应用?我想了想说,国外有一些虚拟女友,能模拟你的女朋友,啥话都敢说。中国会产生什么杀手级应用,我还不知道,但是我觉得2024年一定会出来。
我们看美国有三家公司很有意思,一家叫微软,一家叫Adobe。还有一家叫Salesforce,他们没有用大模型做任何新的东西,而都是把大模型跟已有的产品和场景做了一个充分的结合,就焕发了新生。比如微软选择了Office、Bing和Edge浏览器;Adobe选择的是它擅长的图形编辑、视频编辑。
所以我觉得大模型出来之后,在to C领域意味着,我们今天的搜索、浏览器、信息流、短视频、微博、问答,甚至我们的社交可能都会用大模型来重塑一遍。至于是战术性重塑还是战略性重塑,就看各家的做法,所以2024年一定会出来这种杀手级的应用。
第七个预言,大模型在去年主要讲的是文字能力,写稿的能力。2024年,以Gemini和OpenAI的GPT- 4V版本为代表,多模态会成为未来的标准。多模态不仅能听会说,关键是它能看得懂视频,能看得懂图片。
第八个预言,在大模型的支持下,AIGC会有突破性的增长。就是我前面说的,去年年初Midjourney画一张图,一看就是AI画的,经常把人画成6根手指。再到年底来看,计算机生图已经和摄影师的作品不相上下了。年初AI产生视频的能力,几乎都是动图、表情符号的能力,年底有的已经做得像好莱坞动画片了,所以这个进展特别快速。
第九个预言,我觉得大模型拯救了机器人行业。
在大模型出来之前,传统的人形机器人是典型的智障产业——做得像人,但是能力极其低下,因为它不具备对这个世界知识的了解。但是有了大模型之后,机器人的产业获得了一个革命性的发展。这两天热炒的一个机器人,可以自动煎蛋,自动做家务,自动整理衣服,这完全有赖于大模型的加持。
第十个是我的一个期望,为什么中国一定要做大模型,我觉得大模型不仅仅是语言工具,也不仅仅是聊天机器,大模型也不仅仅能在我们很多业务中发挥作用,其实大模型可能成为人类有史以来发明的最伟大的工具,成为很多科学家的工具。
我们今天之所以能享受互联网,享受很多新能源,是因为前100年这个世界的物理学家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但在最近五六十年,人类在科技上已经很久没有突破,所以如果大模型能够成为科学家的工具,比如在美国,很多生物学家已经开始用大模型来帮助他们研究蛋白质的结构,研究分析基因。所以我希望2024年,大模型能够推动基础科学取得突破,变成我们科技发展的利器。
快速总结一下,我提出了一个AI信仰的概念。我今天跟大家讲,不要光战术地听我讲10大趋势,最重要的更要扪心自问,你和你的企业想抓住AI这个机会,凭什么能抓住机会?我给一个简单的建议就是,你要有AI信仰,就是你要believe something,你要相信。
AI信仰怎么判断呢?很简单,我提了几个标准。第一,在座的诸位可以回去扪心自问,你相不相信这次大模型是真的人工智能的拐点,还是不相信,认为是假的人工智能,网上一直有很多争论。
第二点,你相不相信它现在的发展速度会以指数级别发展;你相不相信它未来智力的发展速度会迅速超过我们人类;你相不相信它会是一场工业革命,在3 - 5年里,它会重塑我们每一位所在的行业,会重构我们的产品、业务链条和内部管理流程。
最后一个,除了重塑包括我们所有的产品和业务之外,还有你相不相信,你不会被大模型淘汰,但你会被那些用大模型的公司淘汰。有很多人老担心用大模型会导致失业,我跟员工说不用担心,我认为大模型不会让你失业,但是那些会用的同事会让不会用的同事失业。
所以这是我说的AI信仰。没有AI信仰的人看大模型,容易看不起,看不起是因为看不清,是因为心态的问题。因为看不起,所以也不愿意放下身段去琢磨,所以就看不懂,等到哪一天他们醒悟过来,已经看不见了,人家遥遥领先了。
所以我就给大家第二个建议,就是要All in AI。什么叫All in AI呢?别那么庸俗,说你买了多少卡。咱没那么多钱,买不到那么多卡,这个跟All in AI没关系。真正的All in AI是你在公司里面,能把信仰落实到行动中,在你的公司里让AI无孔不入。
比如说从上到下,组织里面从老板到你的中层干部,到你的员工,是否都在学习和使用AI。如果大家都不用AI,没有每天都在用各种AI的产品,不用一些收费的版本,一个公司你说懂AI、信AI,这不是笑话吗?如果都不去使用人工智能,你凭什么坐在这谈人工智能重塑你的业务?
还有一个,大家是不是内部在讨论,我们有哪些业务流程可以被AI塑造?比如你的市场部是不是在用AI去做图,你的程序员是不是用AI编代码,你的HR是不是在用AI梳理简历,就是从小处着手,到你的公司内部。
还有一个就是要把你的产品重新思考一下,敢不敢做自我革命的事情,所谓「要想成功必先自宫」。你能不能把你的产品用AI去想,我能够加持什么功能。
所以世界上有两种创新,一种是做别人从来没做过的事情,这对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其实挺难的。但是反过来,把自己已经做过的事情,把这个行业重做一遍,特别是全流程的改造。我刚才讲微软、Salesforce,还有Adobe的例子,他们All in AI都是把已有的产品用AI重做了一遍,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所以我最近在公司跟HR谈了一个新的考核指标,叫含AI量,就是AI的含量。比如说各部门投入多少资源到AI的项目里,而不是炒冷饭;各级部门AI的人才浓度有多高,有多少人对AI比较了解;从技术到用户产生的使用转化率有多高。
对员工来说,我现在也在问,你到底用没用过AI榜单里的爬榜产品,而且是自费使用,因为免费的很多产品功能都很差;你有没有订阅国内外优质AI媒体的习惯,有没有在网上把国外很多AI产品发布会一个一个都看过,比如在 GitHub上有很多,还有Hugging Face上有大量的AI开源项目,你都玩过吗,都了解过吗。
所以我觉得这是未来最大的一个机会。AI绝对是业务驱动的,所以只有在你公司从上到下、从内到外,让大家都对AI感兴趣,让业务专家都了解AI是怎么回事,我认为你才可能在未来这3-5年时间里,用AI来帮助你实现转型。
当然这个还不太成熟,我准备做一个好的例子,用AI作为公司HR考核部门,考核员工的标准。在新的AI时代来临,公司内部一定有一批年轻的新秀们会涌现出来,然后会引导公司和AI结合。
最后做一个总结,我对「挺住」的理解就是人要有企业家精神,而不是做生意这些。我们从王石和冯仑身上可以看到两点,一点是坚持长期主义,「挺住」跟长期主义是一个概念,但是你不能静止地挺住不动,那是僵化,所以第二个,「挺住」需要创新。
今天我谈的只是个人的一些观点,我已经在这么做了,也可能我会失败,我也无法预言结果,但是我觉得这是给各位一个思考的最大的机会。未来3-5年,如果你不能把AI成功地变成自己手里的武器,那你一定跟拿着大刀长矛的人一样,你面对的对手已经升级到AK47了,那可能会面临降维打击。
所以希望今天晚上来的听众,大家都可以认真思考一下。我讲的不一定对,你要想先怼我,你先听懂我讲的东西。希望大家能够抓住大模型这个机会。
谢谢大家,也谢谢大家给我时间。
(标题由哈希力量所加)
收录于哈希力量,手机站省略本文固定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