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些AI大模型心得:AI的意义类似文字出现
文库划重点:遗憾的是,文字语言帮人们“开窍”或帮助各种新事物出现,并不意味世界的本质或人性也进行了迭代升华。
01
2021年11月我发过一条朋友圈,关于个人对AI介入社会的独立理解——AI之于人类,更像文字语言的出现。换句话说,文字出现前人们是更本能的混沌的。但是,文字语言并不能完全代表互动、情感、情绪态度,否则就没有言多必失、沉默是金这些警句了。甚至文字不能等于语言。
遗憾的是,文字语言帮人们“开窍”或帮助各种新事物出现,并不意味世界的本质或人性也进行了迭代升华。如果是,文字在存储装载传播并促进儒学儒家的垄断思想后,应早在王阳明之前的几个世纪里,每一个中国人都已经被格式化为孔子倡导的标准模样了;如果是,世界早应该是文字记录的思想、教义、歌颂的故事所倡导的美好天堂,而不应该依然由最高等的物种武器主宰。
但2021甚至更早,AI之神奇就已经是全民共识了!但实际用途并没有破圈,或者说破圈的是人工智障——这正如文字本身的非智慧,它包裹不了语言的其他组成部分,情境、语气语调、动作神态,以及至今没有文字对标的少数语言等等,也抵达不了每一个隐秘的现场隐入不了地球的每一处尘烟。文字和AI一样有机械性,也就无法真正智能涌现。虽然说,汉字博大精深,但那在于每个人的解读和不同运用,而不是文字语言本身的灵魂或力量。
02
但AI和文字的历史意义可以类比吗?GPT可以代表通用人工智能的方向吗?本文是我大模型体验观察的第三篇,我想我还无法触及这些无论在工程技术还是在学术上都鲜有人给出定论的创新无人区。
我最近刷到了时代批评家许知远老师2018年的一期《十三邀》。他体验了搜狗出的翻译宝机器,直呼好用——这是ChatGPT问世之前的视频节目了——然后,他下楼抽烟给出了一个独家评论。大概意思是,这些科技企业背后,真正接续了世界的语言系统的启蒙工程,就像上个世纪的白话文运动一样(科技产品既是新的语言运动,又是上一拨语言运动的继续)。包括商务印书馆出的教科书、字典、实用材料及很多办报,都是为了人们从文言古文的文字中解脱到接近口语的自然白话语言。
从这个角度说,谁更有大模型这件事的主人翁成就感,人文工作者还是技术工作者,不重要了。
03
最近语言大模型(也希望它会是AI大脑)的应用场景,个人发过的没发过的心得也汇总下。
第一个是,印象笔记出大模型了。还没用。比较看好对人记忆力的帮助场景。
觉得它会成为中年人创意备忘的利器。场景是这样的,当你灵感涌现时候,手头无论是多么方便的工具,你都是记不全的,或记不到位的,或记不准确的,因为你要记录完整,你就要组织语言甚至遣词造句,起码,要脑子和手同步吧。但是,手或语音+手机电脑、手+笔的操作永远赶不上人类大脑的运算速度,于是,你总是草草记录了一些点一些关键词(如果你慢腾腾的边想边记,又没人讨论,那就不好出来绝顶的想法了,更不要说有些想法在头脑中刚刚孵化时,根本写不出来也说不出来)。于是,过了一段时间你找出来,发现有点残缺破漏,完全不是当时的感觉,又不能完美复现复盘(因为不是当时的心情、所见所思)。遗憾。如果印象笔记的AI工具,能在我备忘一个关键点的时候,完美的推测分析补全下一句,比打字输入法的联想模式更快更准更全,就是脑海里想的它快于我百倍的速度完美记录,就OK了。不光是灵感备忘,很多记忆场景如事务或工作计划,并不能按所列推进而成为摆设,或许也差这样一个智能方式。
第二个是,个人认为最好的场景之一,聊天IM工具和大模型的结合。
但是腾讯还没做出来,找人聊也没回复。马化腾公开说在做在看也在思考。称百年的革新,并不急于早一个月把电灯发明出来。
最好的数据池微信IM类,因全局个人隐私而暂时成为某种瓶颈。传媒、教育科研、农业、能源、工业、金融、交通气候、植物生物等脱钩个人信息或个人敏感隐私的数据将首先可以拿一个方面试错,并被模型把数据信息转化为更确定的知识信息。微信社媒IM通讯类数据当下或更适合应用在特定场景的数字人。
收录于哈希力量,手机站省略本文固定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