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医生做手术手抖出错? 首个在人体内自主导航的机器人让你“安心”
文库划重点:这款新型机器人配有一个摄像头,可以“看到”自己要去的地方,还有像昆虫触角一样的传感器。然后,它获取的感官信息与其他手术的图像数据库进行比较,帮助机器人解读周围环境。从这个功能来看,这种机器人就像是在人体内行驶的自动驾驶汽车,最终目的是到达某个具体地点。
用机器人替代医护人员,已不是神话,医疗机器人已经开始频繁刷起“存在感”,不仅能成为医生的得力助手,还能让病人少遭罪。
比如让多数人“闻风丧胆”的胃镜检查,现在患者只需吞下一粒胶囊,在胃里变成“机器人”进行螺旋式扫描,将图像实时传输至医生电脑,便可快速完成。
提到医疗机器人,大名鼎鼎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不得不重点关注一波。
在医疗人的眼里,“达芬奇”是一个“业界神话”。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美国研发的外科微创手术机器人,它早在1999年就被推出了,而同类竞争者要比它晚几年甚至十几年。
为什么说达芬奇机器人是手术机器人界的霸主呢?它从上市到今天,垄断市场二十年,行业第一的地位一直未被撼动,至今仍保持着高达70%的毛利率、30%的净利率,总市值接近600亿。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也是目前全球最成功及应用最广泛的手术机器人。目前广泛适用于普外科、泌尿科、心血管外科、胸外科、妇科、五官科、小儿外科等。它采用三维成像,比人工更为精细化,切口更精准,而且创伤更小,病人恢复得更快。它与二维视觉相比,视野可放大10-15倍,能够提高手术精确度。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对于同一种手术,如果用传统方法,则需要开腹,从胸骨一直切到耻骨,然后把患者的大肠都拿出来又全部放回去,手术的修复时间要几个月;而如果用手术机器人,则可以只切开十几厘米的切口,在手术完成之后仅几天就能出院,几周便恢复完全。
但是没有什么是尽善尽美的,“达芬奇”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首先是体积太大了,堪称机器人中的巨无霸,需要部署在一间专门的大型手术室内。其次成本比较高,每台医用机器人的最高成本200多万美元。
于是,有些研究人员反其道而行之,开发出了能在人体内游走的微型机器人。比如麻省理工的研究人员就开发出了能将药物送入人体内的毫米级医疗机器人,这种机器人可以在人体狭窄的通道中穿行。
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医疗机器人的种类越来越多。最近又有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款新型的医疗机器人,据称是首款能在人体内进行导航的手术机器人,目的是为了自行引导外科医生的工具直接准确到达心脏需要修复的地方。
(图片来源:Scicence Robotics)
这款新型机器人配有一个摄像头,可以“看到”自己要去的地方,还有像昆虫触角一样的传感器。然后,它获取的感官信息与其他手术的图像数据库进行比较,帮助机器人解读周围环境。
从这个功能来看,这种机器人就像是在人体内行驶的自动驾驶汽车,最终目的是到达某个具体地点。
研究人员之所以开发出这种机器人是希望能消除一些人为错误,使手术尽可能安全。
在进行心脏手术时,外科医生会经常使用一种细长的导管,插入静脉或动脉,然后蜿蜒到达需要进行修复的心脏地点。虽然这些是常见的外科手术,但仍然存在导管插错、导致出血或损伤的风险。
此外,进行这种手术时通常需要将患者暴露在X光下,而较长时间暴露在X线下对人体健康会产生一定的危害。使用这种导航机器人不仅可以降低风险,而且无论如何至少可以使患者免受X线带来的危害。
但这并不是说手术机器人就不会犯错。在美国,机器人手术已导致至少144人死亡。然而,公平的来说,这个数字与人类医生因人为失误导致的死亡相比还是较小。
根据JAMA Network对医疗差错的公开研究,1990年至2016年间,约有77,870患者死于与手术相关的人为失误差错。也就是说在这26年期间,平均每年因人类医生失误导致的患者死亡近3000例。
据调查发现,在94%的交通事故中,人为失误均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自动驾驶汽车在理论上能够完全消除这一因素。在这点上,启用手术机器人降低人为导致的手术风险与开发自动驾驶汽车的初衷相同。
这款导航医疗机器人不仅对患者来说是一个福音,也将给医生带来颇多好处。
近年来,外科手术医生因手术时间过长而猝死的新闻频繁牵动人们的心弦。十几个小时的手术、连轴转这样快的节奏压力在外科医生的身上是很常见的。手术机器人的出现能够大大降低这一风险。它们可以为医生分流工作量,处理日常的手术,让医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处理更复杂的问题。
总之,医疗机器人,这个原本只存在于科幻小说、科幻电影中的神奇物种,正在慢慢渗透我们的生活,并逐渐成为新的创业和投资热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医疗机器人行业战略规划和企业战略咨询报告》数据显示,未来手术机器人的行业规模将由2014 年的32 亿增长到2021 年的20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将达到29.9%,成为发展速度最高的子领域。
收录于哈希力量,手机站省略本文固定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