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崩完滴滴崩,别急着抛弃有经验有技术的大龄员工
文库划重点:35岁员工尤其是技术员工找不到工作的情况非常普遍,有网友表示,他们裁员时候,留下了向上管理达人和PPT达人,把真的干活的和有技术的裁掉了。
滴滴崩了的12小时,损失千万订单量和超4亿成交额,又一次引发了业内的热议。
回顾这次事件,有很多值得反省的东西,从当时很多司机的反馈看,此次滴滴平台在接单、定位、计费等环节上都出现了问题。
“接到订单时有听单声音,但无显示,到达乘客位置又找不到乘客,接到乘客又无法结束订单等一大堆问题。在这个状态下,甚至有司机的后台收入余额显示为69387199691.71元。”
前有阿里裁员老员工,从阿里云崩溃到淘宝、闲鱼、钉钉相继崩溃。如今滴滴再度重演类似事故。
在过去,我们一直认为互联网公司是技术公司,但从目前来看,互联网公司在技术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与短板。
资料显示,作为对数据量响应速度要求极高的网络服务,滴滴出行出现故障的频率并不低。
在2022年9月22日,就有用户反馈滴滴出行无法正常使用,当时滴滴出行回应称“由于机房网络故障,导致滴滴部分服务受影响”,当时故障在半年内已经得到了修复。
2021年2月25日,“滴滴崩了”也登上热搜,在更早的2019年10月和2016年7月和2015年10月,滴滴同样发生过系统故障。
这一次的故障也有说法是黑客攻击,但根据某专业人士的分析认为,这次崩溃,很可能是滴滴的底层基础设施出了问题,因为不仅滴滴打车,连共享单车都挂了,按理说不同业务之间有隔离,一个挂了不影响其他的,当这些不同业务都受到影响时,表明问题可能出在更深层次的基础设施层面。
基础设施层的职责是确保数据的存储、处理与传输,它负责处理应用层无法处理或不应处理的复杂任务,如数据的安全存储、高效传输与处理大量信息的能力。
无论是上次阿里云崩还是这次滴滴崩,很多的观点与猜测都指向了互联网巨头大裁员带来的后遗症。
从去年开始,一众互联网公司都在大裁员。35岁员工尤其是技术员工找不到工作的情况非常普遍,有网友表示,他们裁员时候,留下了向上管理达人和PPT达人,把真的干活的和有技术的裁掉了。
也有网友说:“很多做实事的人,总是不会表达,或者没有能表达自己能力的途径,导致最后裁员,或者其他的什么原因而离开了工作岗位。然后嘛,就很多动乱出来了。”
国内互联网公司过度标榜年轻化,导致了一系列问题
如果说互联网公司是技术公司,多数人是认同的,但过去国内互联网的成功过去更多是商业模式的成功,随着互联网企业增长到达天花板,如果要追求更有质量的增长,其实是到了投入底层硬科技与基础研发的时候了。
但是一众巨头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了裁员降本增效。
根据金融界报道,滴滴最近一次大规模裁员是去年2月初。
彼时,滴滴做出总体裁员20%的决定,并将指标分配到各职能和业务线,而在具体执行中,每个部门流失的人员并非仅有20%。
同样的裁员出现在了阿里云,作为阿里六大业务之一的阿里云智能,被曝裁员比例约7%。
在过去,国内互联网公司一向都喜欢并标榜年轻化,员工平均年龄25岁~28岁,他们的产品导向都是要懂年轻人。这种观点在互联网发展期是成立的,懂年轻人需求,才能更快吃到移动互联网的人口红利。
但与此同时,问题在于,红利期已结束,而技术运维人才不与销售目标、不与日活、月活、GMV等指标产生直接的关联,更多是确保一个系统可以正常稳定的运行,没有显性的成果。
这让很多互联网公司一度忽略了他们的价值,而技术人才往往是需要时间与经验沉淀,这与互联网公司的年轻化文化、营收效率产生了冲突了。
因此,这往往导致,很多干实事但又不经常在领导面前露脸的程序员、工程师,被企业拿来减负了,他们被认为是成本,也创造不了效益。
发展阶段不同了,别急着抛弃有经验有技术的大龄员工
但如今时代不同了,今天是大数据时代,是5G、AI时代,是技术与底层科研驱动的时代,需要大量技术型人才。
这也是为何国外搞出了ChatGPT,而国内一众互联网公司在惊叹,在模仿,却又始终不得其门而入。
在过去,互联网公司擅长商业模式的创新,研究人性与年轻人喜好,另一方面,培养的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员工,要做到谁走了都一样。
这种极端化趋势,却容易埋下隐患,曾经有科技行业员工不无忧虑的对媒体表示,他们已接受这个行业对年轻人的偏爱,却担心(这种趋势)走向极端,尤其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因为一个程序员需要十年甚至20年去下沉到一个技术领域。
这种基于裁员增效目的去裁掉大龄员工,而不管这个员工本身的经验与技术能力对公司带来的价值,甚至成为一种行业的共识,在国外看来是一种非常奇葩的行为。
因为,因为大量超出35岁年龄界限的技术型人才者被抛弃,可能也意味技术断层或经验传承断层错失一些转型与升级的关键机会,甚至如今我们看到的,在一些基本的产品层面、系统维护层面出错,崩溃。
国内互联网公司与国外的差距,依然要向国外学习
事实上,国内互联网行业依然要向国外学习。在硅谷的IT公司,尽管年轻化也很普遍,但许多40岁以上的人依然有发展与生存空间,甚至高龄的基层程序员也是普遍现象。
现年66岁的Java之父James Gosling曾经在Facebook上回忆,当他去谋求一份新工作时被对方告知:「我们虽然不愿意招你这个年龄的程序员,但可以对你特殊考虑。」
现在各大IT企业使用的各种主流编程语言,有很多都是国外程序员在35岁之后甚至更年长的时候创造的——
Java之父James Gosling创造Java的时候已经40岁了,目前几乎是最主流的Python是Guido van Rossum在35岁时创造的。
Bjarne Stroustrup在35岁时创造了C++,而在2009年,Ken Thompson以66岁的高龄和53岁的Rob Pike等人发明了Go语言。
webpack作者四十多岁才创造出了这个世界上最流行的打包工具,vscode核心开发人员有60多岁。
而在国内,爆款级产品微信的诞生,也是当时40多岁的张小龙打造出来的。
国内互联网公司发展到今天,依然大部分是面向C端,而面向B端的专业基础性软件的布局,依然非常脆弱,这也是为何华为布局ERP,给整个行业带来了震动。
而很多专业的软件开发工具,数据库,服务器上高性能服务软件,甚至工业设计软件等,是国内基础软件行业的长期以来的短板,这其实不是华为应该做的,而是国内互联网巨头需要思考布局的方向。
从行业的长期主义路线来看,如果裁员增效,都拿上了年纪的员工开刀,而不顾这个有经验有技术的员工对公司的底层技术的积淀与长期发展带来厚重价值,显然不利于整个IT行业的基础科研方向的根基走稳与更好的升级延续。
互联网行业一直在说容灾、备份之类的功能,以为离自己比较遥远,但现在来看,阿里云、滴滴这样相对成熟的服务都有全面瘫痪的可能,如何保证高可靠性,保证长期的系统稳定性,不出大事故,可能值得巨头们深思。
有业内人士打了一个比方:就像一架飞机的制造,很多工作是由人工去补偿执行,才能让飞机飞的起来的。哪些工作是人工补偿的,一般来说,都是各个团队内部消化的,管理层是无法弄清楚的。一旦出现大规模裁员情况,这些人工补偿的工作就没人做了,飞机自然就飞不起来了。
在海外工作过的码农谈到,我公司写JDK那帮人年纪都挺大了,不少都是从Sun公司那里跳过来了。关于底层以及api设计,这批人的经验比新手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你让新手加班加点写出来的jdk让人信服么?对于某些技术核心部分,老手的价值大得多。
一次大的崩溃事故,带来的损失不仅仅是公司自己的损失,也将给产业链上下游的环节带来连锁反应,造成巨大的社会层面负效应。
在过去,互联网公司都是资本驱动,这也导致了在需要长期性技术性打磨迭代与经验传承的底层基础设施出现短板,但随着互联网公司体量做大,要更加关注底层系统的稳定性,要注重于底层基础设施层面的打磨了,这或许值得国内过度奉行年轻化的IT互联网公司好好反思。
(文章插图未收录)
https://mp.weixin.qq.com/s/sw12ZcNAUyv7rtmEV_sjVQ
收录于哈希力量,手机站省略本文固定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