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文 | 万万没想到,我在快手被人教育了
文库划重点:不要觉得这些内容是早就普及的教育观念,没什么好讲的。普及是在一二线城市普及,但是在小县城和乡镇,会有意识地去和孩子沟通的家长绝对是少数。
1
我最近特别沉迷在快手直播间听主播上课,今天听小学数学怎么学,明天听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
主播说“孩子不学习一般是什么原因呢?”,我就在直播间刷孩子不学习多半是欠的,打一顿就好了。
然后主播就会很着急地跟我说,你怎么能体罚孩子呢,这位家长你的教育方式很有问题,下播以后我要和你私聊一下。
这些人在其他平台的定位可能是“网红”、“大V”,但是在快手,他们的身份是“老师”。
家长们会用连麦的方式在直播间现场提问,主要是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比如大号练废了要不要生二胎。
虽然直播间的标题可能是“让孩子爱上学习”,但是主播讲的内容,其实是劝家长和孩子聊一些学习之外的事情,不要把孩子逼得太紧。
不要觉得这些内容是早就普及的教育观念,没什么好讲的。
普及是在一二线城市普及,但是在小县城和乡镇,会有意识地去和孩子沟通的家长绝对是少数。
我在一个叫北大华子的主播直播间里看了很多场直播,这个ID就很魔幻,北大+华子。
但和他连麦的家长更魔幻,十个里面,大概只有一个能把普通话说利索的,其他大多数都带有浓厚的方言口音。
他们也很爱自己的孩子,也不想在教育上和孩子发生冲突,但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做,甚至很难清晰连贯地向主播描述清楚自己的问题。
无所适从甚至不知所措,才是这些在直播间里寻找答案的家长中的主流情况。
他们不懂,他们想懂,就是这样的事情。
2
我还开小号加了很多主播的粉丝群,每天潜伏在里面默默窥屏。
我发现这些群名义上是粉丝群,但是正常情况下,群里除了不聊这个主播,其他什么东西都聊。
比如有的群里因为有大量在校学生,所以放假的时候就在群里讨论数学作业怎么写。
由于粉丝的年龄段分布不一样,我经常能看到高中生兴致勃勃地去做小学奥数题,更骚的是他们还做不出来。
上学的时候他们就在群里吐槽老师,讨论追星和手办,然后主播在群里一冒泡,群聊的画风马上变成了学习和打卡。
这种感觉,像极了我高中时候的班群。
说到班群,我就想起一件事。
当年我觉得班群聊的东西太无聊了,不够刺激,就在班群里披着学习委员的马甲说班主任坏话,然后把昵称改成班长的名字和班主任举报,再把举报的截图发给学习委员。
我的马甲暴露的那一天,我过得真的很刺激。
当然,这些粉丝群有些本身就很刺激。
比如有个叫北大酒儿的主播,她有个朋友叫小胖橘,她的粉丝群也是她和小胖橘的CP群,群名就叫“酒局CP”,简直橘里橘气。
会看她直播的不光是家长和学生,也有那些已经不在学校,但仍然想要学习的人。
她讲过自己有一个叫风花雪月的粉丝,本身是在辍学打工,但他和酒儿说自己想学英语,然后问酒儿基础比较差怎么提高。
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显然没有大块的时间去脱产上课。
只有在直播间,在酒儿的粉丝群里聊天的时候,在这些零碎的时间里,这个其实年纪并不大的男孩子,才能心无旁骛地重新变成一个学生。
后来酒儿建议他买新概念的一二册自学,再做一些会话练习,他就每天在酒局CP群里打卡,一点点去提高。
有人会问,他又不需要升学,也没有考试,学英语真的有必要吗?
但是对他来说,用不用的上,其实是次要的。
当他在群里打卡,讲自己又做完了今天的学习任务的时候,他想的肯定不是我又不考试,学这些有没有用,而是我又学到了一些新东西。
3
相比起家长们,那些年纪比较小的粉丝很少称主播为老师。
他们一般喜欢叫主播哥哥姐姐,当然不排除有些长得比较成熟的男主播会被叫成叔叔。
有趣的是,这些主播的本职工作并不是老师,他们其实都是清华北大的在读本科生、研究生,对外号称清北学霸天团。
他们有的是把教育科普作为一种创业,有自己的内容团队,也有清晰的商业构想。
但也有人是因为班上同学推荐了所以来试试,比如酒儿和小胖橘。
或者因为曾经去支教过,觉得山区的孩子们并不缺硬件上的教学设施,但很缺乏高效的教育理念,比如一个叫北大染染子的主播。
在快手上,他们是教育博主,但在现实中,他们也是学生,有自己的学业,而且清华北大的课程确实很忙。
所以大多数时候,他们都是在课余时间去做课件,录教学课程,只有在空闲和放假的时候才能用大块时间开直播,日常发的主要是一些几分钟的、讲解学习技巧的短视频。
虽然现在看起来还比较简陋和单薄,但他们代表着的,是快手未来教育生态的肇源。
这个生态当前的问题,是输出频率不稳定,内容零碎不成体系,缺乏在各年级、各科目有影响力的课程。
但这个生态的价值也很明显:
第一,那些源自主播个人的学习经验和实用技巧,本身是具有一定独特性和实用性的,完全可以作为系统课程之外的补充。
“确实有用,而且确实好用”,这才是这些主播最初能够吸引粉丝的核心价值。
第二,他们本身就有足够丰富的多样性,可以作为参考。
这些主播里有父母都是清北毕业,自己一路读北大附小附中的北京“土著”,也有从小县城卷出来的普通人。
但是不管底色如何,他们能上清北,一定是有过人之处的。
能够通过直播间和粉丝群,去近距离接触这些高考成功者,对将来要面对高考的孩子来说肯定不是一件坏事。
第三,这些主播最重要的价值,其实是“被看见”。
他们可以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能考上清华北大的人,也没有什么离奇的,并没有三头六臂,也会在群里和我们吹水扯淡,也有过自己的迷茫和挣扎。
既然大家都是凡人,你行,我为什么不行?
心态是很重要的事情。
当然,最后他们会发现能做到的人永远是少数。
但是,只要这些孩子因此对生活的态度有了一丝丝改变,对未来多了一丝丝憧憬,那这就是件好事。
4
今年年初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讲重点学校的名师在快手直播间上课。
当时那个事情,重点在于把“名师”这种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化,其普惠价值,在于名师的教学理念和具体的课程。
课程本身可以通过网课来普及,但名师的经验和眼界,却无法用互联网的模式普及开来。
名师的数量太少,精力有限,终究还是要以自己学校的教学任务为主,无法长期在直播间、群聊里和粉丝互动。
但是这些事情,这些主播们可以做到。
无论是染染子还是酒儿,都是从十几个粉丝的阶段走过来的。
她们会关注自己粉丝群里的聊天,会在直播间回答某个小粉丝的提问,也会因为一个粉丝的长期陪伴而哭出声。
这些是更具有“权威”性的名师做不到也没有精力去做的,但是这些“哥哥姐姐”们可以。
他们是学霸,是主播,但也是和孩子们对等的个体。
而且他们身上还代表着两种概念:
一种,是优质教育的亲历者。
每一个亲历了优质教育的学霸,都是一个缩略版的名师。把他们对于名师的理解和记忆消化成自己的东西,然后再传播出去,甚至有针对性的讲解,这就是对名师课程的一种有效补充。
另一种,是匮乏的教育资源下的逆袭者。
绝大部分人能得到的教育资源,或许说不上匮乏,但也离真正的优质教育资源有一段距离,互联网和名师网课能弥补一部分,但不可能真正拉平。
这个时候,那些曾经在匮乏的教育资源下挣扎出来的学霸,他们的自学经验和把仅有的资源利用到极致的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
甚至他们在匮乏中仍然敢于挣扎的勇气,也是一种极为宝贵的、可以传授出去的财富。
5
快手为什么要做教育普惠生态,原因也很简单。
第一,快手并不想做一个单纯的娱乐平台。在娱乐之外,它需要开发自己对用户多层次的价值,这也是快手推动主播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第二,快手有技术和基础,有适合做普及的教育资源,关键是用户也有这样的需求。
快手可以满足在线教育所需要的“支持大量用户同时在线观看”的技术门槛,相应的标签筛选和匹配技术也属于常规操作。
而且平台本身的直播功能、社群功能,包括用户看直播的习惯,这些都是做在线教育的基础,也早就完善了。
第三,普惠是快手一贯的理念。
快手一直很喜欢谈普惠。
普惠这个词很有意思,我们为什么需要普惠,还不是因为“惠”的成本太高了,导致只有一部分人能享受到。
就好像教育资源的不均匀、信息流通的不平衡,这些问题很残酷,但却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经济越发达的地方,越能供养优质的教育资源,基础教育越好的地方,越能吸引人才、发展经济,最后经济和教育资源完成了富集,一切都归于马太效应,宛如一个魔咒。
正因为“不普惠”是自然规律,所以我们才需要互联网技术,需要平台,需要基建,最终把做有价值的事情的成本降低,从而做到“逆天改命”。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信息有了低成本复制和传播的可能性,这就有了打破这个魔咒的可能性。
快手现在是在尝试,这种尝试在起步阶段,一定是不完美的,甚至是安慰性质大于实用性质的,但它是基础,有了它,才有之后的教育普惠生态。
技术的意义,有的时候不仅仅在于能赚多少钱,还在于更长远的事情。
赚钱,只是正确的事情带来的回报。
6
最后,就是一些很现实的问题。
快手给这些教育博主提供了扶持和引导,也设置了合理的变现途径。
付出能够有一定的回馈,主播的直播间可以有利益的正循环,这样的模式才可以稳定存续。
包括现在有MCN和资本看重这些学霸主播,有个专门投教育的北塔资本,就签约了很多学霸主播。
这种看重是出于商业利益的考量吗?肯定是的,资本不想赚钱就不是资本了。
但赚钱从来不是问题,问题是拿来赚钱的事情,有没有意义。
如果能让更多人获益,那么自身得到收益其实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只要他们确实做到了让教育更公平、更普惠,那就是好事。
纯粹的用爱发电或者兴趣导向是很难长久的,无偿奉献很伟大,但也很脆弱。
最稳定的生态,应该是一个大家都有好处的生态。
这个生态里,不应该是只有少数人,而应该是有更多原本没有机会的人。
(原文标题:《万万没想到,我在快手被人教育了》)
收录于哈希力量,手机站省略本文固定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