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何少有医患纠纷? 首先它不叫医院,其次它不许家属陪护
文库划重点:日本政府的厚生劳动省也建立了医疗事故数据库,成立了由医生、律师、民间组织代表参加的医疗事故信息研究会。研究会的主要任务是对全国医疗事故有一个准确的把握、研究如何预防事故、查明事故原因以及发生重大事故时如何应对......在日本,能够被人称为“先生”(相当于“师”)的人,只有四种人:第一是教师,替你解惑。第二是医生;替你治病;第三是律师,替你维权;第四是议员,替你诉求。
北京民航总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杨文医生,在自己的工作台上遭到病人家属的残忍割喉,看了这一段视频,感觉浑身发抖。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最后却被杀死在自己的医院里,这一悲剧,不仅会让大批的孩子们不敢报考医科大学,就连当班的医生,都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一份忧虑。
医患问题由来已久,最核心的问题,是缺乏相互间的信任。而这一份缺乏,并不仅仅存在于医生与病人之间,而是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社会越来越进步,日子越来越富裕,人与人之间却越来越不信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需要反思的东西很多。
杨文医生用自己的生命,给我们敲响一个警钟:建设一个人性善良的社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抓GDP的增长率更为重要!
一名网友给我留言,他说:徐老师,我是三甲医院肿瘤科的医生,近几年频发医生被杀事件,您能给我们讲讲日本的医患关系?
我答应他写这一篇文章。
在讲日本的医患关系之前,我先来讲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
今年5月份,我在上海的一位朋友的妻子,得了脑瘤。我把她接到东京,联系了一家著名的医院。动手术前,医院提出要与病人和家属举行一次手术说明会,第一,是说明病情,第二要解释整个的手术流程。病人家属起初感到很为难,因为一直将病情瞒着病人,生怕她绝望。但是,医生要我翻译一句话给她的家人听:治病最好的药,是来自于病人自身的信心,一种强烈的求生欲望。医生决定给她动手术,这就意味着,医生有把握拯救她的生命!
那一天下午,参与手术的医生都来了,有脑外科、神经外科、整形外科、眼鼻科、还有麻醉科的医生,朋友的妻子坐在会议室,第一次听说自己得了癌症,眼泪是哗哗地流。但是,当听完主刀医生有关她病情的诊断分析,尤其是听完每个学科医生在电子板上画出一张张手术示意图,给她介绍手术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步骤,她不哭了,因为她相信,医生有很大的自信与把握来完成这一台手术。
当医生回答完病人家属的最后一个疑问,我看了一下手表,整个手术说明会花了40分钟的时间。
说明会结束时,医生最后跟病人说的都是一句话:我们一起努力,手术一定会成功!
动手术的那一天,医院特别给病人的家属,在手术室不远处安排了一间休息室,准备了茶水,打开电视机,让病人家属休息等待。病人家属依然有很大的不安,问我要不要给医生塞一点红包?我说,日本法律是禁止给医生送红包,严重违反者要被吊销医生执照。
整个手术采用微创方式,持续了整整6个小时。每一位医生做完手术后,都会来到休息室,向病人家属介绍手术进展情况,请家人安心。
手术已过去半年多,这位病人牢记医生的一句话:“要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现在恢复的很好,已经回单位上班。
我是第一次亲历日本医生如何对待病人的全过程,虽然患者是一名中国人,但是我相信,日本医生对待本国国民,也一定会是同样的态度。
那么,这一个事例给予我的最大感悟是什么呢?是医生与患者之间构建的一种信赖关系。病人将自己的生命托付给了医生,是因为对医生充满了无限的信任。而医生接受病人的生命寄托,感悟到的是一份责任,必须对病人的生命负责。
信赖是日本医患关系的根本!而这一种根本,来自于一种大环境的熏陶,那就是日本整个社会都讲究信任与责任,很少有相互欺诈,以及相互提防的动机。
良好的医患关系,还体现在医院对于病人的护理上。
日本不管医院大小,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病人家属不许陪护。我们会想到一个问题:医院不许病人家属陪护,那病人由谁陪护呢?答案很简单:由护士陪护。
护士能否做到像家人一样的贴心服务?我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我在日本的一位好朋友,开车时不小心撞了,结果多处骨折。被送进医院之后,吃饭上厕所都成问题,又刚好遇到夏天,自己无法洗澡。
于是日本女护士给他喂饭,扶他上厕所,最为关键的是,女护士还天天帮他洗澡,换内衣内裤。住院半个多月,我那位朋友居然爱上了这位女护士,他说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温柔体贴的女人。出院后,这位老兄就频频约女护士吃饭,最后约到了床上,如今两个人已经生了2个孩子。
当然,这样的中日联姻,应该是属于个案。而这一个案诞生的背景,是日本社会的一个基本认知,那就是:专业的事情,应该交给专业人士来做。所以,在日本的医院里,没有中国那样的护工,都是一些经过专业训练,拥有国家资格证书的护理人员。医院每天的工作都是在医生、护士及患者之间连绵不断的问候声中开始,一举一动体现着对生命的敬畏。
就像日本将医院称为“病院”,而不叫“医院”一样,“病”和“医”的一字之差,体现着日本医疗机构的理念:治疗的场所要以病人为中心,医护人员是帮助病人康复身体。
日本的病人与医生之所以能够培育起良好的信任关系,还有一个客观的原因,是日本健全的医保制度。
日本医保制度有一个核心的规定,就是凡是政府批准可以投入临床治疗的所有医药品(据说有1万多种),全部适用于医保,也就是65岁以下的人,个人只需要承担30%。75岁以上的老人,个人只需要承担10%。而日本的大病救济制度,又有一个很好的保证:你一个月的医药费如果超过了8万日元左右(根据个人收入,上下有浮动),大约5000元人民币,那么,不管总额是几百万还是几千万日元,超过的部分,全部由政府买单。
其次是医药分离,除了急救和住院病人,一般病人的治疗,都是医生开药方,你到日本全国任何一家医院去取药,医院不赚病人的药钱,只赚病人的诊断治疗费。
更因为医生的收入,只拿基本工资,不与医疗行为挂钩,所以,不会出现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的问题,更不会出现医生抢病人的问题。
日本的这一医保制度的最大好处,就是病人和病人家属不用担心医生乱开药、乱用药、乱治疗。
除了以上这些原因之外,医生这一职业,在日本备受全社会尊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在日本,能够被人称为“先生”(相当于“师”)的人,只有四种人:第一是教师,替你解惑。第二是医生;替你治病;第三是律师,替你维权;第四是议员,替你诉求。其他的人,包括大公司社长,著名艺人,都没有资格被称为“先生”。
在日本的各个大学中,医科大学的学费是最贵的,有些专业甚至比一般的学科贵一倍。而且报考的门槛很高,公立大学的医学系,一年往往只招几十个人,竞争异常激烈。像东京大学医学部,是全日本最牛的医学部,每一年,一个县(相当于中国的一个省),能够有一位孩子考上东京大学医学部,那已经是出了“状元”。所以,能够学医的年轻人,都是考分最高,智商最好、学习最为努力的人,因为本科一读就要读6年。
为了写这一篇文章,我微信采访了一位在日本做医生的中国人朋友,这位女医生是东京一所著名医院的医生,已经在日本行医11年。她告诉我一个事例:在日本买房子,你是外国人,工资也不是很高,但是银行一听你是医生,尤其是一名外国人拿到日本的医师资格,对你会肃然起敬,毫不犹豫地会贷款给你。
她还说,在日本当医生,从来没有患者或患者家属要你私人电话,晚上咨询你病情。当然不会把检测单和CT结果直接发到你的微信上,问这样的病该怎么治?尊重医生,相信医生,是日本社会的一个基本约束,没有人会因为不相信医生而走进医院。即使遇到医疗事故,病人家属也不会到医院来吵闹,因为大家知道,这样做违法,最好的办法是请律师交涉。
虽然日本的医患关系较为良好,但是,也是常有医疗事故的发生。这些事故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有的因为医生责任心不强,忙中出错,如日本新泻大学医学系附属医院34年前为一名男性患者做心脏手术时,把一根长1.2厘米缝合针遗留在患者体内,后来才被发现;有的则是误诊造成的,如广岛一家医院把患者的乳腺增生误诊为癌症,将患者乳房切除;有的则因为医疗方法不当,医学存在很多未知领域,不易全知全觉,而医疗方法不当经常会导致医疗事故。
按照规定,发生医疗事故后,医院要向政府部门报告。并要由医院要向病人家属作出解释。属于医院方的错误,医院要真诚道歉,并在经济上给予赔偿。
我们在日本电视上有时也会看到,遇到重大医疗事故发生的时候,医院院长都会举行记者会,向病人和家属,向社会各界道歉。之所以由院长亲自道歉,一方面是为了保护担当医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表示医院对于事故的重视,不会推卸任何的责任。
如果医患双方对责任承担问题存在争议,可以诉诸法律,由第三方机构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处理,触犯刑法的还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日本政府的厚生劳动省也建立了医疗事故数据库,成立了由医生、律师、民间组织代表参加的医疗事故信息研究会。研究会的主要任务是对全国医疗事故有一个准确的把握、研究如何预防事故、查明事故原因以及发生重大事故时如何应对。
日本政府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把医疗事故的个案变成全社会的财富,让人们以当事人的身份从中汲取教训,日常工作中加强责任心,在容易发生事故的环节多加注意,不要重犯别人的错误。
良好的医患关系,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培育,也需要进行必要的医疗制度的改革!
让我们一起哀悼杨文医生,期望我们的社会不再发生这样的悲剧!
(作者系亚洲通讯社社长)
(原文标题:《日本为何少有医患纠纷?》。文章插图在不影响内容整体和作者观点的前提下,哈希力量收录有删节)
收录于哈希力量,手机站省略本文固定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