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商业“商业史”:唐岩给做死的,我负责救活了
文库划重点:李学凌和他欣赏的几位干将,做一些创新的事情时,要么放在网易商业做,要么调用网易商业的人。所以网易商业出过很多牛人:卢泓言老师早期就曾在商业频道工作,以及后来完美世界总裁张云帆、好贷网创始人李明顺、56网原总编辑李苗等,其实还包括陌陌创始人唐岩。
首先要抱歉,没经文中提到的人们同意,我擅自写了我自己立场的回忆和“内幕”,尽管我尽量不带褒贬色彩,但对所涉人物,如有失实或得罪之处,请联系我。其次要抱歉,为了自私的考虑,标题和用图消费了唐岩总,他其实是我在网易敬重的人之一,如果引起唐总不适,也请私信我删改。
这篇文章其实是2年前就想写的,当时想回应卢泓言老师的《互联网不在神坛》一文,但是近几年一直为稻粱谋,忙于生计搞得兵荒马乱,就搁置了。今天突然又想起来,赶紧写一写,免得我忘了。
先说卢泓言老师的《互联网不在神坛》一文。
我自己是很同意这个标题和立论的,而且近年我也越来越感觉到:早期中国互联网发展,绝不是一个没有原罪、边缘崛起的行业,那批互联网富豪也不是完全的“阳光富豪”,整个行业更不是在所谓“监管滞后”的缝隙中迸发出来的。
早期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一边是美国互联网一直在做好教员,一边是国内电信产业和相关资本在刻意扶持,背后是某些政治大佬的精心栽培。这些大佬对国家未来、行业趋势和世界产业分布的判断与格局,实在是国内顶尖。
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政府一时看不懂互联网、监管没跟上给了野蛮生长空间”的情况。
中国互联网的每一步发展,都在其规划和推动之中:
对其间的试错甚至越线,他们故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对互联网企业每一个里程碑都乐见其成;
在互联网企业和电信企业发展冲突时刻意压制运营商、呵护互联网;
当互联网明星企业遇到困难时,也是他们的门徒们出手纾困——要知道,腾讯网易们最初能活下去,靠的是中国移动梦网SP业务,中国移动起了个转移支付的作用。
而那批神级富豪,也是一批被选中的人。尤其是马云同志,其每一步发展、每一员大将,都是有人刻意安排的。一个小细节就可以推敲一下:谁会在创业初期生死未卜的时候,在没什么钱发工资的时候,开会时旁边放个摄像机录像?要不是知道自己会被树立为榜样,干嘛要特意留下这么多历史影像?
其余那些“阳光富豪”,实则每一位都各有机缘和背景,相当多都有通天的本领,而且通天的时间都挺早。几乎没有任何一位,是真的白手起家的底层。这些有机会再另文写。
而我同意“互联网不在神坛”这一说法的另一原因,则是同样越来越失望地发现:互联网和白话文一样,在普及期对生产力有功,但普及后就不可避免地民粹化、粗鄙化、意识形态化,弊大于利。与其说“互联网的平等、自由、开放,被不平等、不自由、不开放的人心绑架为奴隶”,不如说,互联网一旦普及,就自动异化为乌合之众的狂欢场,成了天然适合被操控和收割的园子。
作为一个互联网中生代的老兵,我曾经热切地拥抱互联网、信仰互联网,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上网之后,开始发现互联网完全变了味道,令人失望。失望不是因为所谓互联网“精英”地位的没落,而在于你知道民粹化及其危害、却也知道这不可避免的无力感。
再来说说《互联网不在神坛》中引为论据、与我有关的一段往事:
我在网易做过一年科技新闻的主编。那时眼见一伙人勾结,以流量低为理由,把一个有独特价值的频道关了。当时我也站出来帮那个频道的创始主编反抗,只是势单力薄,无济于事。一年多以后,广告部门又呼吁重新开启这个频道,它对高端客户的影响力无可替代,又应了做深度原创的趋势。于是这个频道又再独立出来做,可原先的几个核心已经走了。一出内耗的宫斗剧,让人心寒。
很荣幸,我在网易和腾讯时,遇到的那批牛人,恰好正是“精英互联网时代”的精英,如今大都以各自方式,在互联网江湖叱诧风云。这批牛人中,就包括卢泓言老师,我曾至少两次做过卢泓言老师的同事,他也曾经愿意欣赏我、多次帮助我,还给介绍认识媒体圈创业圈一些前辈和合作机会。
但他这段写得我认为不全然符合事实,简单说成“宫斗剧”就过于标签化了,所以作为这段公案后半段的亲历者、一度也是实际受益者,我想要驳一驳,说一说我理解的版本。
他提到的“一个有独特价值的频道”,是指网易商业(biz.163.com)。网易商业是网易一个小频道,却又是一个大频道。小是因为小众、流量低,大,则是指内部地位一度非常高。网易商业在财经中心体系内,也始终作为一个与其他频道平行的主力频道存在。
在李总学凌(如今YY系的创始人)负责网易内容的时代,网易商业频道在发布器后台的代号是002号,001号是新闻频道。早期的网易商业(我们称之为“老商业”),是一只执行力强、人才众多也能担负创新任务的铁军。李学凌和他欣赏的几位干将,做一些创新的事情时,要么放在网易商业做,要么调用网易商业的人。
所以网易商业出过很多牛人:卢泓言老师早期就曾在商业频道工作,以及后来完美世界总裁张云帆、好贷网创始人李明顺、56网原总编辑李苗等,其实还包括陌陌创始人唐岩。
那时老商业这只铁军的领军者,叫做“老鹰”,当时她事业心极重、治军极严,如今创业、生活心态则很是潇洒。我没在那个时代的商业频道受过锤炼,但老鹰对我这个新人,却也是栽培过的。据说,李学凌离开网易前,曾向丁磊推荐过老鹰内部接任,后来不知何故,又从外部引荐了李甬——如今也是身价x亿美元的富豪了。
如果说“宫斗”,拉长一点时间看,像是的确有的。我刚到网易时,确实看到老鹰一路被各种调整:
先是商业频道兼并财经、股票、科技等平行频道(李学凌时代不批发官帽,层级扁平,他是内容总监,其下是若干频道主编),升格为财富中心,老鹰任总监;
然后科技频道剥离出,与数码、手机等频道合为消费中心之类,老鹰任新中心总监,原财富中心改成财经中心,外聘了新总监;
几乎同时,唐岩到老商业频道“挂职”2个月,其后老商业铁军分流,一度只剩一个编辑维持;
科技频道又从消费中心被拆出来,独立成科技中心,老鹰的下属任总监;
科技中心又兼并了财经中心,成为新的财经中心——其实包含的频道和最初的财富中心很像,那位下属接管了老鹰原来的所有地盘,而且不再有挑战者;
老鹰在消费中心离开,据说离职时蛮不爽的。
网易财经中心和网易新闻中心一样,都是盛产网易副总编辑的部门。不同的是,网易财经总是调来新的人压在上边,空间大员常能升任、而底下人不怎么动;而网易新闻常有稳定的晋升通道,一把手升任副总编、总编,二把手接任总监、副总编。
而唐岩总,与网易新闻和网易财经都有渊源。他与网易商业的缘分,其实就是“挂职”的那两个月。在我看来,他是带着使命去的,但这个使命不见得是配合“宫斗”,而真是因为业务需要。
2008年,当时的网易新闻主编唐岩做内容惹了人、被投诉,唐一度被限令不得再负责新闻频道,唐被“雪藏”了几周。唐“下野”期间,一边给我们做做编辑培训,一边“到处找”缺主编的频道。
商业频道被“选中了”。
当时除了历史原因导致的人事安排,老商业的强兵没法被充分地“一盘棋”调用,人才结构需要优化外,业务上商业频道也的确和财经频道有定位冲突,形成了不是很必要的“内部竞争”。商业频道的人群定位历来精英、小众,即使都在网易首页有近似的入口,流量也的确一直偏低,但业务上和财经频道却有重合,比如都做产经新闻,让用户也会有些困惑。
唐岩驾临商业时,曾说“两个月如果搞不明白商业频道定位,干脆关掉算了”。
两个月后,商业频道定位其实仍未清晰,却也没有被关,唐则另有任用,被任命为网易奥运总编辑,从广州回到北京了。对于商业频道来说,客观的结果是,商业频道的前景变得晦暗不明,“老商业”的荣耀,被打掉了,于是元气大伤。原来兵强马壮又暂无用武之地、也不能被充分调用的“铁军”,终于分流了。所以可以说,网易商业是被唐岩给做死的。
当然,从纯商业角度讲,唐岩做得对。站在当时公司和部门角度看,创业期的财经中心,遇上守成期的商业频道,的确会有要解决的问题。
我则在无意间,一度成了这个调整的受益者。商业频道的重建,并不是卢泓言老师说的“一年多后”,而是洗牌换血结束后,马上就开始了,只是没有怎么大张旗鼓。
我当时正在财经频道搞股票论坛,心里却一直想投身创业服务、创业投资,当时还经人介绍,预先与将要上的创业板,能有渠道说上话。
2008年初,卢泓言老师参与《创业家》的早期创业,要像“《中国企业家》伴随中国企业家阶层崛起”一样,做一个伴随新兴创业力量、为他们代言的媒体,他则想用这个平台,借鉴美国当时的TechCrunch,做一个中国版。
我有幸一度受邀跟随,当我准备辞职跟去北京时,卢泓言老师说“你先别动”,说公司策略上可能不支持这个搞法。后来,做成中国版TechCrunch的,却是更年轻的36氪们。
这条路没成,我就想创造新的路。我与几家VC在接触——包括当时联创策源、现在晨兴的Fisher,想应聘他们的分析师、投资经理之类职位。如果当时我去的话,可能会是互联网媒体人转型投资最早的一批,比王华东、郑兰他们都要早。不过,商业频道刚好出了空缺,我被留住了。
当时新来的财经中心总监,对躲在角落、老想离开的我并不熟悉,一位对他有影响力的同事推荐我(这位历经波折,如今也终于创业有成,估值n亿了),说“这个人还是可以用起来”。
恰好,老商业副主编生娃去了,其余人分流去财经、股票频道,还有的调去支援新设的奥运频道,当时只剩一个老兵在维持,而她也马上要离职——以网易编辑之职直接去做56网总编辑,可见铁军精兵之强。也恰好,网站广告销售部提了要求,说这个频道品牌还不错、还有客户认,不能没人管。
我被推荐接了商业频道,这让我当时很高兴。因为我在网易一度觉得“怀才不遇”,为不能“以优秀毕业生身份毕业”感到郁闷,觉得这时可能梦寐以求的机会来了。于是我马上不再搭理VC们,Fisher给我留的作业也不做了,给领导写了封题为《终止“海外上市”,本地“借壳重组”》的邮件,欣然留任。
接手时还是我一个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代表财经中心配合奥运中心,做“商业奥运”。后来财经中心获得的当年最佳考核成绩,就是出在奥运季,财经去支援奥运的同事们和“商业奥运”一起起了作用。
不久后,网易门户就迎来了新时代:网易网站部升格成门户事业部,喻华峰被请到网易做门户销售副总裁,力主“北迁”。我们在2009年5月,跟着到了北京,原来财经中心一些领导和同事,没有跟着北迁的,有的转到新组建的华南销售部,有的选择离开。
北迁后,我跟新的领导一度关系很好,是早期拥戴他“空降”的主力,有了放开手脚“内部创业”的机会,颇有些施展开的感觉了。
为了专心做好商业,我把自己当时爱写的博客也停了,当时新浪科技编辑邀我开个“IT名博”,我都没响应。现在想来,这可能是10年来最大的失误,我放弃了自己积累个人影响力的习惯,也错过了后来微信自媒体的盛宴,更丢失了在某个资本陷阱中、主动做好个人公关的阵地。
我倒是实现了网易商业的定位转型,把它做成一个不追逐新闻时效性、偏商业杂志的风格,汇聚企业家访谈、商学院课程和名博评论的小平台,还配合销售部去谈了光华管理学院之类的客户,重新卖出了广告,恢复了商业价值。
业务上当时唯一遗憾的是,我当时眼界和包装能力有限,没能把做的商学院视频课程提高逼格,也没有引入国外大学的开放课程,与不久后大出风头的“网易公开课”无缘。好在,我后来在别的业务上,又有缘跟从“网易公开课”的发起人、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做些事情,也有幸能算在张总在世时、受过他教诲的一员。
收录于哈希力量,手机站省略本文固定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