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秒杀认知:沉浸在鬼市中的比特币算力
文库划重点:比特币有「真和假」之分,这个极其擅长用信息差和新事物打造认知门槛的生态中,各方利益分割用户,形成地下和地上不同的生态。是否写入区块,是判断比特币真假的依据。不写入区块的比特币,仅仅是中心化的记账,是虚拟出来的资产,没有任何保证,也根本不是比特币。
研究主题:「沉浸在鬼市中的比特币算力」
研究时间:17个月,数据获取分析时间跨度113个月
数据来源:BTC区块账本数据、BTC全网交易数据
研究定位:互联网+金融行业相关专业从业、不科普
抽象概念:矿池、矿场、云算力托管、虚拟运营
1848 年1月24 日,加州Coloma磨坊附近发现了黄金,这一消息被「女人和威士忌」泄露并飞速传播,给当时美国西海岸极度低迷的社会生活和绝望的底层人民以希望。形成了十年左右的美国「淘金潮」:从海滨到内华达山脉,从阿里斯加育空河到旧金山,都在回响着一个贪婪的声音:黄金,黄金,黄金 ! … 而庄稼还没种完,房子还没盖完就都被抛在了一边,所有的事业都荒废了,只有铁铲和铁镐还在生产。
在杰克伦敦笔下,这里是:美妙的育空河、野性的自由呼唤、爱基斯摩犬、北极光闪烁下的篝火、形形色色的探险家们之间文化冲突与融合,生命的绽放和赞歌!然而,硬币的另一面可能更真实些:黄金的价值和它一夜暴富的能量驱动、人性的贪婪及迷失、非理性的群体行为、及对应鬼市的光怪离奇… …
--以此为序
简单回顾我们系列研究的前面内容:比特币有「真和假」之分,这个极其擅长用信息差和新事物打造认知门槛的生态中,各方利益分割用户,形成地下和地上不同的生态。是否写入区块,是判断比特币真假的依据。不写入区块的比特币,仅仅是中心化的记账,是虚拟出来的资产,没有任何保证,也根本不是比特币,仅是利用互联网游戏规则和用户心理产生的完全虚幻的衍生金融品,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互联网人性模式产品。
从交易数据来看,真假比特币有大概7倍的Gap。如果,全部用户把记账化假比特币「提现」记入区块原始钱包变成真比特币,保守估计90%以上交易所会无法兑付而破产。数据秒杀认知,从上篇的研究数据一目了然。所以,目前数字货币基础BTC的价格,根本不是BTC的真实价值,甚至可以说没有任何关系。而且,绝大多数用户根本不知晓。
截止到今天(2018年5月26日),TruthDeeper全网追踪到数字货币交易所12312个(coinmarketcap统计数据10977),阻断式封闭交易所保守估计16729个,全网竟然有29041个数字货币交易所。而其中,币币交易或类币币交易模式占了78.29%,OTC交易竟然仅有671个。
具体场景分析:ICO投资方把手中的数字货币存入交易所,币币交易换成BTC,交易所就需要购入足够BTC来兑付,但事实上,由于交易所又不写入区块,仅需要数据库增加BTC数量就好(凭空虚发),保持用户活跃度。这也是为什么,币币交易是交易所主流的根本原因之一,不然还能无限制不负责任的虚发国家法币么?(可以考虑下USDT受到的质疑)
贪婪是韭菜的特性,但不懂技术却觉得自己很懂更可怕,这是「无知者无畏」。就好比淘金潮,淘金探险家把金子放入育空河明珠道森城的「淘金银行」换成金票,「淘金银行」拥有1000黄金却发了10000金票来繁荣了道森的生态:妓院、赌场、酒铺、地产、黑帮… … 好像忽略了探险家淘金的过程。
比特币算力挖矿生产过程对应什么生态?而原始驱动力本质又隐藏了什么?接下来从以下五部分(1. 挖矿与算力协议规则、2. 矿池与个人矿工生态、3. 矿场与电力搬运生态、4. 云算力矿机托管模式、5. 虚拟运营模式与衍生)研究。
1. 挖矿与算力协议规则
从比特币的原始游戏规则开始研究。比特币技术算法规则,约10分钟产生一个区块。所有的挖矿计算机都在尝试打包这个区块提交,而最终成功生成这个区块的人,可以得到这个区块新产生的比特币(比特币奖励+交易手续费)。比特币算力只要是求一个算法,即SHA256算法的HASH值,这是比特币网络的工作量证明机制的要求。
算法有难度要求,比如HASH值的前若干位为零。比特币的协议算法中,动态的对每产生2016区块进行一次难度调整,这种难度的约束,是为了让算力提升的情况下,仍然需要十分钟左右才能计算出来符合条件的HASH值。计算HASH的算力用 H/秒来计量,而1000H 为1K、1000K 为1M,1000M为1G、1000G 为1T、1000T 为1P、1000P为1E,目前全网算力大概为30E-40E/秒之间。
最初,每个区块包含50个比特币奖励。但协议算法每4年减半,目前产生12.5个比特币(再加上交易手续费,会更多一些)。请注意,这笔奖励是全部给一个HASH计算节点的,其他人全部颗粒无收,拼的是算力和以算力为概率的运气。而HASH计算节点,即大家常说的「矿工」。
矿工通过不断的升级算力,来提高获取奖励的概率。于是,如军备竞赛一样的提高硬件准备。回顾历史,比特币挖矿硬件总共经历了以下四个时代:CPU挖矿、GPU挖矿、FPGA挖矿、ASIC挖矿。带来的挖矿速度的平均中值大概变化是:CPU(30MHash/s)、GPU(500MHash/s)、FPGA(40GHash/s)、ASIC(10THash/s),目前蚂蚁矿机S9,大概是13-14THash/s算力。
在2014年之前,个人矿工通过算力的累计,还是可以获取一定的奖励。但随着全网算力的越来越大,这种可能性就越来越小。目前ASIC矿机S9,获得一个比特币区块,就是真正挖出来黄金的概率是多大呢?以全网30E的算力保守计算,大概占全网的2142857分之一,换句话说,蚂蚁矿机S9,挖到一个区块的中位数概率差不多是200万分之一。这个概率和一些彩票产品差不多,奖金大约为13个BTC。如果按照中位数概率计算,差不多40年才能兑现这个运气。
这就好比淘金潮,哪怕购买了最优质的铁铲和铁镐,在整个美国西海岸,也无从下手,挖到金子的概率和中彩票类似。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行业出现了矿池与个人矿工生态。
2. 矿池与个人矿工生态
矿池就是「组团模式」,大家一起计算,最终收益平分。这种机制下抹去了运气的随机性,团队力量带来更大的收益可能,最终按算力分配给每一个矿工。但是这种矿池模式的分配机制,却不是比特币的原始协议,仅是利益最大化的商业规则。最终,获取的比特币奖励是由矿池方获取,而矿池方根据一定的分配规则(目前主流:PPLNS、PPS、PROP)分配给矿工。
这种理想状态,如果直接通过比特币协议约束,或者去中心化区块链技术来约束,可能一直都会有良性发展。但既然是商业规则,且有非常强的技术门槛,那矿池就可以从中产生猫腻了:算力数据公开并非准确,仅是通过比特币计算难度推算,并不代表准确值;而且播报方并非强制,隐藏其区块奖励在技术上非常简单;再另外还有算力的转移,例如到比特币的同源码的早期山寨币。(这种偷算力的行为甚至在2017年前拉高了很多山寨币生态)
好比,矿工相当于淘金时组团给一个大的公司打工,公司挖到的金矿按照一定的协议公平的分配给矿工。但没过多久,公司发现哪怕分配20%,这些矿工也不会发现而且还很高兴?并且可以利用矿工的劳动力偷偷的去挖白银、铜矿、等等。
2014年之前,由于全网算力不足够大,个人矿工通过传统累计的资源,还能获取大概2/3的份额,但是2014年Q4开始,矿池已经聚集了一半以上的算力。在这种模式下,矿池占据绝对的强势。即便如此,大量「散户」手中还是集中了大量的比特币。
3. 矿场与电力搬运生态
当矿池越来越占据这个生态主导时,不得不说ASIC矿机的出现和产量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个生态。由于早期算力主要靠显卡GPU来提供,产能有限且在量上没有数量级的变化,相对而言的挖矿较为公平。而ASIC矿机的生产制造,完全打破了这种平衡。
好比,矿工相当于淘金时组团给一个大的公司(矿池)打工,公司挖到的金矿按照一定的协议公平的分配给矿工。但是用的还是铁铲和铁镐,依赖的还是矿工的人力(节点量)。但是忽然挖掘机开始发明生产,并大量的进入市场,而掌握挖掘机的公司,非常轻松的就获得黄金,完全没必要给矿池打工。
专业矿机的大量生产,极快速的推高了全网算力。但与此同时,这越来越不是个人用户的游戏了,由于专业矿机有极大的耗电量和噪声,矿机计算已经成为了「电力资源搬运」游戏。恰好,国内一些省份过度的电力资源、GDP的衡量制度中电力在作用,和中国特色的社会模式下合作方式,在国内最早出现了矿场模式。
在这个行业生态内,矿池和矿场是完全不同的定义。矿池是一种产品和商业模式,而矿场即利用特定位置的便宜电价和环境资源,进行的集中式矿机存放。可以对标下,前者是云计算模式和产品,后者是云计算的数据中心机房。
同时从下图可以看到一个更有意思的数据,2014年Q1开始,区块中比特币转账交易平均每天单笔最大数额(第三列数据)急速下降,一直到2015年下半年才恢复。同时,算力和比特币区块转账交易及数额,没有直接关联的线性关系。
矿场逐步扩大,同样加入矿池,但是双方力量的博弈让资源占据方更有优势,矿池享受不到信息差和数据不透明带来的红利,被矿场倒逼。形成B端博弈。到了矿场和电力搬运阶段,生态中几乎没有个人用户的存在。这就好比淘金潮,全部都是机械化作业,个人用户已经没有机会了,也不需要个人用户的劳动力,资源堆积成为门槛。但,阻挡不住个人用户的狂热的追逐,逐步,生态开始逐步走向了鬼市阶段。
4. 云算力矿机托管模式
鬼市阶段,需要从矿机期货开始分析。由于供需关系和矿机的需求满足单一性(只能用来挖矿),矿机价格和比特币价格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供给不足+饥饿营销,矿机一直都是以期货方式来销售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期货的买卖和炒作。但最后结算时,会出现低价出矿机而也不用来挖矿的模式,既然如此,矿机生产商就在此基础上推出了矿机托管:即至始至终就不发货实物到用户。发货意味着在特定矿池享受算力份额。
这种模式本来是炒作矿机的副产品,但是对个人用户来说,好像却是极大的诱惑:不用想在哪放矿机,不用在人迹罕至的深山水电站吃糠咽菜维护矿场,并且缓解时代的红利遗漏焦虑,还有不劳而获无风险的诱惑。
但鬼市之所以是鬼市,并非能见到阳光,这种模式中有极其多猫腻。就如之前所分析,算力数据不公开本身就是信息不对等,况且矿机本身又是一笔资产,在管理和运营中有各种环境都并非个人用户所熟知。2017年以来,矿机托管模式忽然爆发,而背后确是一片鬼怪离奇的故事。
5. 虚拟运营模式与衍生
运算力矿机托管模式背后,虽然有一片鬼怪离奇的故事,但仍然属于商业范畴,离互联网地下产业链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从2017年下半年比特币价格暴涨开始,黑产完全进入到算力生态,直接催生了虚拟运营模式。
虚假运营,简单的说就是有目的的给网络用户营造一个假象,这种假象利用一些网络规则和心理技巧,让我们难以识别,信以为真,从而获利。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让其传统的人和人的信任逐步弱化,但与此同时互联网却在此方面的表现恰恰相反:总体而言,反传统社会的信息对等的产品概念和相应的用户体验、除去了直接的沟通避免了更多信任损耗,实时反馈的利益及更强的社交属性都让互联网享受着与线下社会交易相反的信任红利。
算力生态对于大多数终端用户而言,有着极强门槛。重新包装整个故事,利用比特币价格的诱惑,通过话术和产品设计,给用户已完全虚假的产品参与感渗透,甚至利用「副本」进行单用户引导,从而最终获取暴利。
虚拟运营模式完全是一种骗局,购买的不论是「云算力」、「挖矿股份」、还是「xxx合约」,全部仅仅停留的产品层面,背后根本没有任何支持。这就相当于在育空河的道森城的赌场中,有人用一个美梦的金矿故事来吸引你,拿出来一个皱巴巴的羊皮地图,喷着酒气会声会影的描绘着美好的愿景,拿走你的金子,还给你一个虚妄的希望。但是讽刺的是,这反正是最适合中国互联网用户的产品模式。
6. 启示与后续相关研究
一叶知秋,小细节,大趋势。虽然我们都知道「不劳而获没风险」是用户的驱动力,不是行业生态的核心驱动引擎,用户的贪婪却驱动生态走向另外一端。我们不能用是非对错来判断行业生态的客观存在,但当我们如「清明上河图」般对生态进行全面勾勒后,也许可以认真的反思下:区块链行业,到底走向何方。
我们总是低估人性。区块链,就如加州的黄金,推动出来更繁荣的景象远远不止这些:出入场与赌场模式、虚幻下的金融行业套路与衍生品、用户画像中的噪点、泛行业应用中的猫腻、定量模型预测中玄幻、以及那人性战场中的生态规律。
对于这些背后的本质,TruthDeeper团队后续会陆续发布系列研究报告。
收录于哈希力量,手机站省略本文固定网址